首页 > 其他类型 > 新七仙女 > 新七仙女第31部分阅读

新七仙女第31部分阅读(1/2)

目录
好书推荐: 来生孩子吧 眷恋多少年 一水溶玉梦红楼 〖短篇〗多个家庭妇女交换的真实体验(转) 〖短篇〗勇者禁录_4 魔之争 江山国色 醉梦仙林 魔艳风流后宫 瑀灵大陆

如果相信这样的鬼话,就是在羞辱自己的智力。

你不觉得某女士有点聪明得过头,以为天下人的智商都比她低了100多点吗?

中国人在这件事上有清醒而鲜明的立场和观点,那就是

我们不允许有人以冒犯我们民族情感的方式,进行他们所谓的创作。

而小孤女对赵说

“赵微,我很失望!”

记者江南采访了谭玲玲的班主任陈老师。陈老师向她们介绍说,玲玲自从北京归来后,懂事多了。

她学习上进,组织纪律性明显加强,发展也比较全面。她会画画,会书法,她的画在学校获过二等奖,书法在学区还获得了二等奖。她的期终考试,语文89分,数学85分。

玲玲更懂事了,她与同学之间团结友爱,互相帮助。班上有个没有妈妈的男同学,家中十分贫困,没有中饭吃。玲玲便把自己那1份饭让给那个同学吃。其实她自己也很困难,但从不提起。此外,福利院也十分关心她的成长。衣服由院里买,午饭都是由院里给钱,送到陈老师手里,陈老师再交给食堂。

玲玲目前的作文水平还可以。其中有一篇写《她的妈妈》的,非常感人。

记者要拜读此篇文章,可惜被遗失了。

最后,记者给玲玲拍照片,然后将她送回福利院,并采访。玲玲向记者透露一个小小秘密她将来要当一名作家,但决不会象小燕子那样轻率、不懂民族感情。

目前,她准备写点东西。她说她会寄给她看的,赵姐姐在长沙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。

她要写一篇《忏悔吧姐姐》。好,玲玲,她等着你的佳作!愿您从此不再流浪,不再孤单,不再漂泊人生。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!

第一百一十六集 从讨饭到夺茅盾奖

第116集

从讨饭生活到夺取茅盾文学奖

第一百一十六集

本次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将邀请著名作家古华回来参加大会。关于他的鲜为人知的故事,江南特派记者董竹对古华的哥哥进行了采访。

373、从讨饭生活到夺取茅盾文学奖

——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、旅加著名作家古华哥哥细说古华

古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。他的《芙蓉镇》曾获茅盾文学奖,《爬满青藤的小木屋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;由谢晋导演,刘晓庆、姜文主演的《芙蓉镇》拍成了电影,在全国各地播映。古华共发表、出版长篇、中篇小说12部,短篇小说及散文百余篇,小说集7本,散文集1本,文论集1本。《芙蓉镇》、《浮屠岭》、《相思女子客家》等分别被改编成歌剧、话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花鼓戏、花灯戏等剧种上演。还有7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上映。主要著作有英、法、俄、意、德等文版。可是,古华去加拿大讲学,一去就是十年。一个在国内拥有广大读者的本土作家,他为什么要出国定居?他在国外过得还好吗?他和他大哥的手足之情更是鲜为人知。本刊特约记者今日对此进行首次独家采访报道。

一、憨厚大哥,他是古华人生的启蒙老师

古华原名叫罗鸿玉,1944年5月6日出生在湖南省嘉禾县石桥乡一个贫困小山村。其长兄罗鸿奎,生于1943年12月,整整大古华11岁。古华有三兄弟二姐妹,他与四姐是双胞胎。古华排行第五,最小。

他7岁的时候,大哥罗鸿奎已有18岁,并已经从师范毕业,开始教小学了。7岁的古华便跟着大哥,住在学校里,一起生活,开始念书。

古华父亲患病去世时,年仅56岁。母亲在农村,要抚育几个兄姐,生活极其艰难。长兄为父。大哥罗鸿奎便挑起了父母交给他的担子。他在上课之余,便为古华缝补衣裳,洗衣做饭,辅导学习。古华则帮大哥挑挑水,扫扫地。两兄弟亲如手足,同睡一床。

古华从小就喜欢看小人书,喜欢看连环画。当时的连环画是墨画的,而且很少。古华就看古老的壁画。他喜欢发问,常问大哥,壁画里画的是什么呀?大哥告诉他说,那上面,胡子拉渣的是张飞,长脸美胡子的是关公,还有羽扇伦巾的是诸葛亮。大哥又给古华介绍《三国演义》的故事。古华听得津津有味。

古华最爱听故事。每天晚上,睡觉之前,他就要求大哥“你给我讲个故事来听下子罗!”大哥就给他讲。可以这样说,古华的文学启蒙老师,就是他的大哥罗鸿奎。罗鸿奎给古华讲过《水浒》,讲过《西游记》,讲过《三国演义》,讲过《红楼梦》,也讲过苏联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等文学名著故事。

古华识字是在大哥手下学的。他晚上睡得早,早晨起得早,一大早就去操坪的沙坑里写字。当时大哥每月仅10多元钱工资,他们吃的是红薯、杂粮,米不够吃,用杂粮补,大哥总是让弟弟吃饱为止。大哥给古华零花钱,古华全部用来买了小人书、连环画。比如《梁山伯祝英台》,大本,墨印的。

古华最喜欢写字。下课后,他就呆在教室里,拿着哥哥留下的粉笔头,在黑板上写字。因此,至今古华写得一笔好字。古华读书,喜欢思考问题。除上一年级的课外,他还跑到大哥上的四年级课堂后面偷听。因此,古华读书读的好,三、四年级是跳级升的学。

星期天,古华就跟别的孩子们上山去打柴禾,他与农家孩子玩得好。那些孩子引他上山砍柴,帮他砍,也帮他捆。古华有力气,就帮他们挑柴。在途中休息,孩子们就围着古华,要他讲古(故事)。古华就给他们讲《七仙女下凡》、《孟姜女哭长城》。一个接一个故事,孩子们听得入迷了。

古华小时候的记忆力强,大哥讲过的故事,他基本能够复述,书上看过的故事,他能够即时讲出来。他还喜欢钻“牛角尖”。有一次,他听了老师的课,回来对大哥说“哥,老师把‘大’字写错了!”哥说“怎么个错法?”他说“老师把‘大’字下面添‘、’。”哥说“那没错,那是‘太’字,太阳的‘太’字。是你错了。”古华脸红了,又说“可有一次,老师把这一点点到了‘大’字上面去了。”大哥说“那也没错,那叫‘犬’,就是狗。”古华承认错误“那就是我错了。”大哥说“好弟弟,你能提出问题,勤于思考,这是对的。你对老师讲了吗?”古华说“我不敢讲。”大哥说“要尊敬老师啊!”

1953年秋天,大哥罗鸿奎要去进修。古华只好回到老家农村小学读书。他就读的石桥乡大村小学,学校很破旧。母亲江文娇照顾他的生活。母亲十分劳累,不仅要负责他、二哥、三妹三个人的伙食、穿衣和起居,还要解决他们的学费。因此,家里生活十分贫苦,常常吃了上餐没有下餐,就用南瓜、红薯、豆角当粮食。

古华出生的这个村子很穷,干旱田多,十年九旱,讨吃的多。村里人靠到外地打工赚钱度日。兄姐几个靠挑煤炭卖、打草鞋卖赚钱糊口。从村子里出发,到煤场要走13里路。古华会打草鞋,一双草鞋卖1元钱。他们兄姐几个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。走山路。下雨打草鞋,天晴挑煤炭。他们从煤场将煤炭挑回来,第二天得起大早,趁天朦朦亮,就去35里外的新田县龙回寺去卖煤炭。有时候也去桂阳墟卖。辛苦几天下来,能够赚一碗饭吃。

大哥赴省城求学后,家里没有钱来支持,生活自然也很艰难,他无法照顾家里。他唯一可以做到的,就是每个月写封信给家里,告诉弟妹们“要读书。再苦再累,也要读书啊!”

第一百一十七集 著名作家曾流浪

第117集

著名作家曾经流浪

第一百一十七集

374、流浪岁月,大哥救了全家老少

适逢1954年大旱,禾田颗粒无收。古华一家生活无法维持。母亲张文娇带着古华兄姐三人,流浪到桂阳县浩塘墟场一带。他们沿村讨吃。人们见他们孤儿寡母,怪可怜的,便施舍一两碗红薯饭给他们吃。那情景,至今回忆起来,真是不堪回首啊!

浩塘墟有一位不知名的好心农妇女,见他们三个孩子饿得很瘦,几乎皮包骨了,母亲哭泣乞讨,又有病,真是走投无路啊。那个农民便把古华的两兄弟安排在农妇家看牛,搞口饭吃;又把古华的妹妹罗连城安排给人扯猪草,和母亲住在五保户家。五保户是一个好老人,母亲帮他挑水、补衣、做饭。一家人总算安排下来。就这样,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,古华和他的家人在浩塘生活。

翌年,快过春节了,古华的大哥罗鸿奎从城里求学回乡,决定回家过年。

这一日,天气晴好。罗鸿奎和同学从郴州走路回嘉禾,路过桂阳浩塘一带。在离浩塘墟不远的一条大道上,他看见两个少年(古华和他二哥)各挑着一担竹子,正准备去桂阳县城卖钱。两个少年从对面走来,饿得又黑又瘦。开始大哥不敢相认。及至古华发现前面走来的书生就是大哥时,他一声哭叫

“大哥!……”

罗鸿奎这才认出是弟弟。对面相逢,兄弟叙离别之苦,真是唏嘘不已。古华和大哥说起逃难之事,大哥和弟弟说起去外地求学之事。感触良多。

当时大哥也是个穷书生,身上仅有1块多钱,便掏出来给了古华。大哥的同学见状,也将身上仅有的2块钱,掏出来给了古华。

兄弟约定五天后回到故乡石桥会面。

分手后,古华兄弟二人仍挑着竹子去桂阳卖;大哥罗鸿奎先期回故乡,等候母子、兄弟、姐妹重逢。

五天后,母亲带着两个弟弟,一个妹妹,回到了石桥。石鼓元村的大妹妹罗知云,也从娘家赶了回来。一家6口人,终于重逢了。大家相拥而喜,喜极而泣!

大哥罗鸿奎被分配在珠泉完小教书。伴大哥的福,古华得以复学,重返学校读书。古华三、四年级是个跳级的,没有读,直升五年级,小学毕业后,1955年秋天考入嘉禾县中学。初中,成绩优异,老师欣赏,被选为学生会学习部长。学校出黑板报、墙报,他是主编,写得一手好字,而且开始写小诗。

中学时代的古华在大哥的影响下,四处寻找图书看。古华的爷爷是卖布的,买回不少古书。古华就常要爷爷讲古。要爷爷介绍哪里有古书。他就去买古书。“看古”,“听古”,是古华最积极做的事情。

每周古华要打一双草鞋,卖钱读书。晚上,点不起煤油灯,古华就取松油照明,百~万\小!说至夜半。没有松油了,就点燃松树节,冬天既可烤火,又可照明。

初中毕业,古华考中专,成绩好却未被录取。原因是他那已故的父亲当过伪职员,古华名落孙山。

正当古华绝望之时,又是大哥给他指引前程。大哥调任行廊乡学区主任,便介绍古华到乡里一个边远小学当民办代课教师,报酬是一个月70斤谷子。古华在村小教五年级语文、数学。整整教了一年。

第一百一十八集 芙蓉镇一举成名

第118集

《芙蓉镇》一举成名

第一百一十八集

375、生活写作,他感谢良师益友好大哥

第二年古华考入了郴州农校。招生老师周贤才(今在本县检察院退休)在古华考完后,马上告诉罗鸿奎“你老弟语文考了个第一。”大哥关切地问他“能不能录取?”周先生说“工业学校要求严,政审怕过不了关;最好考师范或农校吧。”大哥说“就考农校吧!”果然郴州农校录取了古华。

在农校一年,古华开始学习写作。至1960年,学校停办。

古华被安排到郴州农科所当农工。农科所在郴县桥口乡。从此,古华开始了长达14年的农业生产劳动生涯,从而熟悉了中国南方农村的全部农活,并且经历了“社教”运动和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全过程。

在农科所,古华主要是种桔子。也做木工。大哥罗鸿奎常常写信来鼓励他自力更生,勤奋写作,不图虚名,扎实工作。在大哥的鼓励下,古华农作之余,拿起笔来写小说。

古华住的“牛棚”里,有个右派,是省里下放的大知识分子。那右派也十分爱好文学。古华和他一见如故,遂成知音。二人晚上躲在被窝里写。一面写,一面交流,互相看,互相读。古华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。

湘南生活赋予了他灵气。1962年,古华的chu女儿《杏妹》、《甜胡子》在《湖南文学》发表了。他第一次获得了一笔在当时来说已经是不菲的稿费!

这两篇乡土气息浓郁的短篇小说面世,立即引起了省内外众多人士的瞩目。自此古华在大哥的鼓励下,一直坚持业余写作,从不间断。

古华常惦记老母亲和兄姐们,每年回家探亲一次。大哥常常带着母亲给他纳的布鞋或土菜,前去看他。

文革后期,古华认识了鲤鱼江电厂的一工人之妹阿娟,二人经作家肖育轩介绍结为夫妻。成家后,古华就很少回老家了。

1975年秋天,古华因其创作成绩突出,被选调郴州地区歌舞团担任创作员。从此,古华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。

“鸿玉老弟终于有出息了。”大哥罗鸿奎为古华的进步而高兴。他对母亲江文娇说“今年过年,我们到古华那里去,一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。”

母亲点头同意。吃了不少苦的母亲仿佛见到了曙光。母亲说“我给鸿玉做一双布鞋带去。”

当年(即1975年),母亲先到古华家里来过年。大哥、二哥、三姐和四姐都有自己家里的事,没能成行。

1976年,古华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山川呼啸》,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。大哥罗鸿奎读过后,对他说“你这仅仅是,离文学家还相差甚远。鸿玉,你还要加倍努力啊!”1978年,古华又出版了一个短篇小说集,名叫《莽川歌》。大哥罗鸿奎读后,仍然不满意。他问古华“你的创作为什么这么浮躁?”古华无言以对,惟有努力才是。

1980年古华为了学习创作,报名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文学讲习所第五期培训班的学习。古华在创作上进入了文学的春天。他不仅创作了长篇小说《芙蓉镇》,短篇小说《爬满青藤的小木屋》,而且加入了中国作协。这两部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,使古华几乎一夜成名。他积蓄已久的文学创作热情,竟如火山般地爆发出来。

大哥读了这两部作品,立即写信祝贺“好老弟,你终于入门了!”大哥由衷地为他高兴,为他祝贺,并要求他,再写出更好的力作,报答人民。

1983年冬,古华调入省作家协会,从事专业创作。

调省城前,古华的《芙蓉镇》获茅盾文学奖,《爬满青藤的小木屋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,古华声名鹊起。不久,又由谢晋导演,刘晓庆、姜文主演的《芙蓉镇》拍成了电影,在全国各地播映。古华一下子成了大忙人。1984年,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埃及、摩洛哥等国,回国后,又写作了长篇游记《在地球的那一边》。

而古华,此时凭借自己的写作实力,已经是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富翁了。

第一百一十九集 他在国外做木匠

第119集

他在国外做木匠

第一百一十九集

376、他在国外做木匠,渴盼和大哥团圆

事业蒸蒸日上。

1985年春,古华当选为省作协副主席。同年冬天,他应联邦德国政府新闻局邀请,访问了联邦德国。之后,又应英籍著名作家韩素音之邀,访问了瑞士,回国后写作了游记《我的联邦德国之行》和《我所认识的韩素音》。

离国之前,古华两次回乡。1986年2月2日,古华陪刘晓庆等回到故乡体验生活;1987年秋天,他陪英国作家戴乃迭女士回故乡访问。在故乡,大哥罗鸿奎热情周到的招待了他们。

从家乡回长沙后不久,古华却选择了访问加拿大,然后滞留、定居加拿大,不再回来。

如今,古华在加拿大结了婚。他现在的夫人叫阎庄,是个留英女编辑,也到加拿大定居。阎庄温柔大方,文化修养较高,和古华成婚后,已成为古华的贤内助。

在国外,据他的朋友介绍说,古华一面从事写作,一面醉心研究家具文化。他设计的家具样式,在加拿大很受欢迎。古华年轻时学过木工,会做木匠。他把东方文化蕴含在他的家具设计之中。他做出的家具别有一番韵致。

据说在那里做家具比写作更赚钱。古华发了起来。他靠自己的手艺,扎扎实实地赚了一笔又一笔钱。如今他已经过上了富翁的生活。

但他时时刻刻还在怀念家乡,怀念家乡亲人。他在加拿大温哥华南郊住时,给大哥大嫂寄的贺卡上写道

天涯也有江南信,梅破知春近。

夜阑风细得香迟,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。

玉台弄粉花应妒,飘到眉心住。

平生崮里愿杯深,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。

——录宋黄庭坚词,与亲人互释远思!

古华一去,十年未归。其母亲在苦苦思念远方小儿古华的长夜之中,已于去年去世,享年98岁。可古华当时并不知道。他还在祝福母亲大人和兄嫂合家欢乐,岁岁多福,万事如意呢。

他还给大哥寄了小传。虽然天各一方,但他渴盼和大哥一家团团圆圆,重逢在花前月下。

1997年8月,我的诗人朋友黄翔和雨兰旅居美国。他们在美国见到了古华。雨兰在一封长信中说“故乡一别,现在与你已隔着千山万水,我们旅居美国已经一年,目前准备在纽约安居下来。非常想念国内的亲人和朋友,尤其是家乡的乡亲和山山水水,只要一想起,心中就充满浓浓的思念之情……。近日,黄翔与湖南作家古华在纽约的唐人街中华公所见了一面。是在一次宴会上,黄翔激|情澎湃地朗诵完诗后,忽然过来一个中等个子、微胖的中年人,一脱礼帽,很神士地说‘黄翔,我向您致敬!’他自我介绍,说‘我叫古华。’我们才知道原来是《芙蓉镇》的作者古华,他与黄翔是同乡,都是郴州人,他是从加拿大飞来参加这次会的……”

他们互相交流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成果。黄翔说他的那本诗文选集1998年年底出版并发行。一位著名的导演为他拍了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。即将出版的这本诗文选集配有大量图片,有关于诗人风采、诗人的活动、生活、铁窗生涯、隐逸、亲属、故里、迁徙、婚恋等内容,二百多幅,关于他故乡桂东的就有一个栏目。以后将出英文的图片册,目前在一本杂志上连载,书是大开本。最近黄翔在纽约和华盛顿搞了几次‘爱我中华’的朗诵,听者无不激动万分。目前他在整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手稿。

古华介绍了他的情况。迄今为止,古华已发表、出版长篇、中篇小说12部,短篇小说及散文百余篇,小说集7本,散文集1本,文论集1本。《芙蓉镇》、《浮屠岭》、《相思女子客家》等分别被改编成歌剧、话剧、越剧、黄梅戏、花鼓戏、花灯戏等剧种上演。还有7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、电视上映。主要著作有英、法、俄、意、德等文版。

作家对祖国的爱真是波澜壮阔。尽管古华在故乡走过不少坎坷的人生旅程,但故乡永远是他的母亲,他热爱祖国,热爱故乡,热爱中国人民,追求光明的心却始终不渝。他和诗人黄翔一样,渴望“让素不相识的朋友/彼此隔阂的因你而敞开了解的门户/互相怒视的因你而搭起宽宏的桥梁/长久猜疑的因你而填平世代的鸿沟……”

大哥罗鸿奎近日接受我的采访时说,为解兄弟思念之情和远在国外的弟弟思乡思亲之愁,相信在适当的时候,一家人一定能够实现团圆之梦。

作为退休教师的大哥罗鸿奎,虽然生活仍然清贫,但他仍然准备了美酒和佳肴,等待弟弟的回国。他对记者说“今年过年,我已为弟弟准备了嘉禾有名的倒缸酒哟!”

第一百二十集 从空调修理工到男模冠军

第120集

从空调修理工到男模冠军

第一百二十集

本次全国仙缘桥情人节大会组委会决定,邀请当红主持人彭鹰前来主持晚会。

大会筹备组特派遣记者江南采访了他。他的成才十几十分感人,爱情也十分坎坷。

377、修空调摔出走红男模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书页 目录
新书推荐: 重生之神族公主美如画 四重眠 擎苍仙途 怒枪1939 绾绾遇上时 王者荣耀:哥哥,开饭啦 小师妹天资绝卓,但五行缺德 穿成年代文被炮灰的锦鲤原女主 妖怪!放开那个鲜肉让我来 人在星铁,但是p社活阎王
返回顶部
document.write ('');